泊歙浦
方岳〔宋代〕
此路难为别,丹枫似去年。
人行秋色里,雁落客愁边。
霜月倚寒渚,江声惊夜船。
孤城吹角处,独立渺风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还是这条路上,执手依依,不忍相别。岸上的红枫,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。
秋容萧瑟,踽踽独行,南归的大雁,暂停相伴。
此时,霜露满江,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,又听得城头吹角,激起江声震荡。
孤独的游子,更感到客况凄凉,旅愁荏苒。他悄立船上,默默无言,遥望水天。
注释
歙(xī)浦: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,是新安江与练溪会合之处。
雁落:指大雁的叫声传入行人的耳中。
倚:倾斜。
角:号角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程千帆,沈祖棻注评.古诗今选:凤凰出版社,2010.04:第553页
创作背景
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诗人家在祁门,陆行到歙州城,然后改由浙江水道东下。故地重游,触动客愁,于是作者在歙州府城江畔舟中写下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本社编.宋辽金诗鉴赏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年12月第1版:第402页
2、
null.诗歌卷(四)---宋:null,null:第475页
赏析
这首诗写的是游子的褥旅之感。
首联“此路难为别,丹枫似去年。”虽然是暂时停泊,却感到不忍分别,因为岸上火红的枫叶勾起了去年的回忆,年复一年,漂泊依旧,人都会对它感到留恋。游子的思想感情通过今昔的时空差距曲曲表现出来。而“丹枫”这一色彩强烈的景物十分引人注目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,多看看它,亦可以聊解客愁。
颔联的丹枫已点明了季节,因而这一联再加重渲染。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,再加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,举目无亲,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,暂时停下来相陪伴。“雁落客愁边”,这一句措辞是很妙的。是景语,也是情语。客愁是无形的、抽
简析
《泊歙浦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暗含客路漫漫,前程迢迢,留下无限联想;颔、颈两联描述出水势浩渺,风帆高悬,以表达旅途顺利之喜悦,抒发久客思归之情;尾联托书鸿雁来表达在早春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思。这首诗笔致超妙,造语精致,意境浑整,风格颇近中唐,在晚宋诗中堪称佳作。
方岳
方岳(1199~1262),南宋诗人、词人。字巨山,号秋崖。祁门(今属安徽)人。绍定五年(1232)进士,授淮东安抚司□官。淳□中,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。后调知南康军。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,被移治邵武军。后知袁州,因得罪权贵丁大全,被弹劾罢官。后复被起用知抚州,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。 1681篇诗文 24条名句
六州歌头·长淮望断
张孝祥〔宋代〕
长淮望断,关塞莽然平。征尘暗,霜风劲,悄边声。黯销凝。追想当年事,殆天数,非人力,洙泗上,弦歌地,亦膻腥。隔水毡乡,落日牛羊下,区脱纵横。看名王宵猎,骑火一川明。笳鼓悲鸣。遣人惊。
念腰间箭,匣中剑,空埃蠹,竟何成。时易失,心徒壮,岁将零。渺神京。干羽方怀远,静烽燧,且休兵。冠盖使,纷驰骛,若为情。闻道中原遗老,常南望、翠葆霓旌。使行人到此,忠愤气填膺。有泪如倾。
念奴娇·过洞庭
张孝祥〔宋代〕
洞庭青草,近中秋,更无一点风色。玉鉴琼田三万顷,着我扁舟一叶。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,表里俱澄澈。悠然心会,妙处难与君说。(着 同:著;玉鉴 一作:玉界;明河 一作 银河)
应念岭海经年,孤光自照,肝肺皆冰雪。短发萧骚襟袖冷,稳泛沧浪空阔。尽挹西江,细斟北斗,万象为宾客。扣舷独啸,不知今夕何夕!(肝肺 一作:肝胆;短发 一作:短鬓;沧浪 一作:沧冥;尽挹 一作:尽吸;岭海 一作:岭表)